和墨来到怒江的第七个月,不但与村里人熟络了,且几乎与附近几个村镇的人都认识了。他开始指导村里人种大棚蔬菜,又出了怒江一趟,买回一些核桃苗回来,说要在这里试一试能不能种核桃。
杨徽起初以为他只是赖在这里,如今看来他确实是在这里考察,确实是想在怒江开辟一番事业的。她见到这样的和墨,觉得他还是如过去一般,有用不尽的点子也有用不完的热情。要说有什么变化了,那便是脸皮变厚了,总是缠着她,也不怕别人笑话。
一进入十一月份,怒江峡谷的气温便骤然变冷,昼夜温差相差更大了,夜晚不烧起火塘怕是寒冷难入眠。
杨徽将水壶放在火塘三脚架上烧,从一旁拿了快织好的羊毛毛衣,继续织起来。学校的工作很忙,她每天要备课、上课、改作业改卷子、辅导学生,每天都忙到天黑才能回家来,临睡前挤出这么点时间打毛衣,打了三个月终于有了些成果。
这些羊毛线是村里养了羊的大叔剃下绵羊毛后嬢嬢们手工捻成的。羊毛要先去除油脂与杂质,烘干后用针梳疏成羊毛条,再将毛条一边拉长拉细一边捻成线,最终便成了毛线。每年的绵羊羊毛卖出去后,总会剩下一些来,能做成一两件毛衣。
杨徽想着羊毛珍贵,捻线的工序复杂辛苦,最初不肯收。可大叔说,多亏了杨徽坚持把村里几个成绩差的孩子揪回学校读书,又总是给他们辅导功课,他们才能考去县里读中学,说什么也要给杨徽表达心意。他们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,只能将这些毛线送给杨徽,叫她一定要收下。
杨徽拿了这些毛线就开始打毛衣,算着入冬之前应该是可以织好的。
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,请关闭畅读服务,步骤:浏览器中——退出网页小说畅读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