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章
书兮的话确实有理。我拗不过他,也着实没反驳的权利。
况且若再这样待下去,他不生气反倒我要先被那些村民们气得自燃了。
离开的那天是五日后的清早,前夜的风雪在飘飘扬扬铺满理石砖后终于有了停歇的迹象,厚尺的深度一脚踩下去将好没过脚背。
书兮收好他那不大多的书画行囊,负箧准备上路,前脚刚踏出门槛,隔壁阿婶恰巧也推门走了出来。她头稍一偏,就瞅见了书兮离去的身影。
我瞧她张了张口,似乎是想说些什么的,但最终只是盯着书兮的背影沉默良久,直到他的身影淹没在皑皑白雪当中。
我叹口气,默默朝阿婶告了别,继而去追远去的书兮。
这件事我并没有告诉书兮,既然和这个村子、这里的人缘分已尽,走时也不必强求,大家或许都能体面些。
因着今年初雪来得格外的早,绵绵细雪将暖火困住,县城的街道比往日冷清了不少。况且大雪方歇,沉重的让人抬不起脚跟,以致路上瞧不见什么来往的行人。
我对县城里的一切烂熟于心,本以为还能领着书兮逛逛昔日爱去的街摊,可谁知他带着我在小巷里左拐右绕,熟络地来到一处小户门前。
我在他身后不乐意地撇撇嘴,用力甩了甩衣摆,想引起他的注意。然而书兮却将书箧往背上抬了几分,侧过头对我说:“我故交入冬前给我来信,若是村中住着出行不便,便到永睦县来暂住。他虽常年不在家中,但让我歇歇脚的情谊还是在的。”
我狐疑地看他半晌,觉得有些奇怪:“怎么从前没听说你有这么个故交?”
书兮面色不改地上前几步,欲要去推那扇封闭的木门:“久不联系,刚想起来。”
我:“……”
——“无中生友”这词是用在这里的吗?刚想起来就带个鬼到人家家里来,这怕是最不合适的吧?
门扣被轻易的掀落,书兮直直地推开小柴扉引我进去。他背对着到是瞧不见我的疑惑,更是不会听见我心底的那些腹诽。于是我胆子又大了些,鼻音一哼跟他踏了进去。
待到看清这小院的面貌,我嗓音一噎,蓦地稳住了飘忽不定的身形,倒吸一口凉气。
这屋子前景倒也说不上四壁玲珑璀璨,毕竟这种小巷里的屋宅定是比不上宋府的万千繁荣。但我不久前刚从书兮那个破破烂烂的乡下小屋里出来,陡然要住进这个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的院子,还是不禁有些难以适应。
书兮卸去行囊进了里屋,我留在露天的小院子里四处打量。
四周冷冷清清,没有一丝残留的人气,能看出这里是久不住人。这些天的落雪化了水摊在一些破旧木具上,刺出不少发霉的味道。
这位故友家底究竟如何我心里是没数的,可这番打量下来,我发现应急所需的物件倒是一点不缺。此刻对书兮和我来说,能有这样一座宅院,已经能称得上是救命之恩了。
我在屋内笑嘻嘻地穿墙乱飘了一圈,觉得甚是好玩,还意外地在一间偏房的墙角发现了一些堆积的木柴,看起来勉强还能生个火。
虽说算不上特别好,但在这寒冷的雪天里简直是莫大的恩赐。我对这位不知身处何方、究竟存不存在的友人莫名敬仰了起来。
不多时天上又欲要洋洋洒洒的落起冰花。书兮清扫出厨房和卧房后已是日头偏西,光是整理就已经花了小半日的时间,剩下的也只得明日再做打算。
书兮跟着我去偏房搬来柴木,就地生了一盆火。
橘光在愈来愈漆黑的夜景下闪烁着温暖,就好似一抹触手可碰的希望。火光在缕缕雪风中摇曳,映上他侧眼,也照耀了我一半的视觉。
我坐在他的对面,托腮呆呆地瞧着他明亮的皮肤,平日里暗藏星光的垂眸。我忍不住地悄悄咧开嘴角,换了个姿势想瞧得仔细点,更想去探究书兮那半张俊美的容颜。
他的面容苍白了许久,这时刻才感觉渐渐浮上点点血色。加上这半日的忙忙碌碌,竟让他身上生出了些烟火气,看的我是越发的迷眼。
过了片刻,他从布袋内取出小半块干粮,硬邦邦的,拿指节敲上去似乎还能“壳壳”碰响。
我又有些无聊起来,闷闷将头埋进屈起的膝盖里,盯着不远处的书兮慢条斯理细嚼那块干粮。
书兮不管做什么在我眼底都是那般好看,吃块干粮举止也如此的得体。他细嚼慢咽之后再咽下去,就像真的是在享用什么珍馐一般。
我突然回忆起第一次见书兮的时候,他就是在宋冬燃和洛幺幺的大婚酒席上,不紧不慢地嚼着面前那一碟西湖醋鱼,静静坐在一团热闹祝福当中,也不抬头跟人交谈,就守着那珍贵的窑碟盘子。宋府的丫头私下里嚼舌根,都说这人看起来是个学识翩翩的读书人,没料到实则还是个会蹭饭的。
想到这里,我忍不住嗤笑出声——也不知道这隆冬时节还有没有大婚的酒席,好让书先生再去蹭顿饭吃。
不过这实在叫人心疼。我心里头全天下最有文采的人,竟要我来琢磨他下顿饭该上哪蹭去。
于是我问他:“茶馆也没了,你往后打算如何过日子?”
我这句话就像没脱出口一般,压根没掀起任何一点波浪。书兮继续慢悠悠嚼着那块愈来愈小的干粮,面上波澜不惊。
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,请关闭畅读服务,步骤:浏览器中——退出网页小说畅读服务。